解放思想把人们从臣民意识和革命幻想中解放出来
5/11/2009
――《中国公民读本》编委成员访谈
1、《中国公民读本》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公民基本知识的图书,您作为本书的编委,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出版的具体过程。
准确地说,《中国公民读本》是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公民常识的图书。几年前网上流传着李柏光著的《中国公民常识》一书,跟本书颇有类似之处,遗憾的是该书没有正式出版。本书的出版也经历了不少曲折。一开始它其实是出版社主动约稿的。2001年,中共中央出台了一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公民道德方面的著作成了国内出版界的一个热点。某出版社也打算赶一下潮流,而且要别出心裁,即超越公民道德的层面,全面论述公民的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于是将《中国公民读本》的出版列入了该社的近期出版计划之中(而且据说是重点规划),然后才去找作者。由于丛日云教授在国内政治学界以思想开放著称,加上他对公民教育也比较关注,曾经写过一些论述公民教育的文章,比如《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所以大约在2002年底,负责该书的编辑找到了丛日云教授,请他编著该书,要求半年内完稿。丛教授考虑到这毕竟是一件值得努力的好事,所以虽然感觉时间比较紧,还是答应了下来。2003年初,丛教授组织人手开始写作,到6月份按期写出了初稿。但初稿交出去以后,却很久没有下文,最后的结果是出版社取消了该书的出版计划,为此而不惜赔偿违约金。推想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出版社收到初稿后发现其基本思路与理念远远超出了出版社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所以主动取消了出版计划。二是出版社虽然愿意出版,但书稿送审后迫于有关部门的压力而被迫取消出版,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有些作者对此书的出版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但丛教授一直没有放弃努力。2005年下半年,丛教授与另外一家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谈到此书,此书的出版重新被提上日程。2006年初,《中国公民读本》终于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然而,由于有前车之鉴,所以该社并未对此书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而是非常低调,使得这本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书未能产生其应有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中国公民读本》主要给读者哪方面的知识?
《中国公民读本》是一本普及性的图书,主要介绍现代公民常识尤其是政治常识,基本思路是围绕现代公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阐述一种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该书共分九章,章名分别是“我是公民”、“我是中国公民”、“我与国家”、“我与法律”、“我与政府”、“我与公民社会”、“我与社区”、“我与公民同伴”、“我是世界公民”等。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尝试通俗地阐释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政治观念,也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离我们理想的公民读本差距还很远。但尽管如此,我们自己对它是非常看重的,正如丛日云教授在后记中所说,“我自己将这本书的价值看得高于我以前写的任何一本书。”
3、请介绍一下中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公民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李慎之先生回忆,30年代一些学校还开设过公民课,主要讲解政府的权力、责任,公民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对中国的民主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激化,以党派立场为轴心的意识形态灌输成为主题,公民教育就消失了。1957年,曾有人提出在学校开设公民课,也有人提出学习苏联开宪法课,但响应者廖廖,有的还被打成了右派。从此,公民课和公民教育在中国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了。这几十年来,中国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最明显的体现是从小学到大学直到博士研究生的各类公共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及其相关的活动,而师范院校的政教专业主要目标则是为这类课程培养师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宣传当前执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是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和强化党的意识形态,成为忠诚的革命者。这种教育传统在建国后又延续了下来。直到近十多年来,公民教育才重新为人们所关注,但仍远未成为政治教育的主流。与《中国公民读本》的出版差不多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新公民读本》,这套八册系列的丛书,以其内容全面体现了公民教育的框架,被学界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该书目前已经在部分中小学校试用。虽然该套丛书的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但相比于以前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本来说还是值得赞许的,不过该书目前的影响范围仍然有限。
4、中国目前公民社会建设的总体情况如何?
近10多年来,中国公民社会确实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公民社会。比如今年1月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中国已进入公民社会》。本人认为,如果把公民社会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话,那么,从硬件方面来看,中国可能已经达到公民社会的标准了,然而从软件方面来看的话,中国离公民社会恐怕还有一段距离。所谓公民社会的硬件标准,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中产阶级的规模、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等,而所谓软件标准则主要是指公民素质尤其是公民精神。如果只是在收入上达到中产阶级的标准,而在精神上仍然停留在臣民意识上,这样的人是很难称之为公民的。学术界曾经争论过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区别,因为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有些学者否认二者的区别,如果这二者确实有区别的话,我想主要就在于是否具有公民意识的区别,或者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示,是否具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是一个超越于传统的“公域”和“私域”二分法的概念,在公民社会的语境下,需要一个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第三领域,即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中国目前的公共空间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是相比于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来说还是显得非常不足的,需要大力扩展。公共空间不足的原因,除了当局的大力打压之外,公民意识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力加强公民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5、今日中国教育与公民社会建设存在哪些不相称的方面?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政治教育的国家之一。在从小学直到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都硬性规定了政治教育的大量教学时间。但是,中国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当中少有的没有真正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在民主国家,所谓政治教育就是公民教育。在西方,普遍具有悠久的政治教育传统,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联邦德国,再次是法国、英国等。但是在中国,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所开设的政治教育类课程,不仅不能适应建设民主政治和培育公民文化的需求,其中大量内容还与其相矛盾。首先从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接班人”,换句话说就是培养某一意识形态的奴隶,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其次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党的意识形态、方针政策为主,而公民教育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价值观和人格、公民的政治与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再次从教育的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而公民教育则强调互动、平等与个性。近年来,中学政治课的改革使得它对中学生的毒害已经有所减轻了,但是承担政治教育任务的不仅是政治课,语文、历史等科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两门科目的说教更隐秘,所以其毒害更大。尤其是历史课(其中又以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为甚),已经成为政治教育的主要工具,毒害了无数大中学生。近年来青年一代在一些事件中的表现,让很多人大失所望,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启蒙已经失败”。我虽然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也不得不认识到党化教育仍然很有效,启蒙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青年一代的主要问题是民族主义上升,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近代史的认识受到了中共的误导,还有一个值得忧虑的地方是他们对改革开放之前的那几十年历史缺乏反思,这同样是由于中共不愿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总之,历史教育已成为影响人们政治观念的重要渠道,未来的公民教育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着力清除中共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毒害。
6、中国今日急需从哪些方面加强公民教育?
民主和法治是外在的制度体系,它们需要内在的公民文化与之相适应。没有公民文化的充分发育,民主和法治就不能真正巩固,也不能健康地运作。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正确的民主和法治观念。在民主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教育的具体任务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民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巩固的国家,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在向民主过渡的初期,往往在制度上建立了民主,使公民获得了参政权,但公民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时候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公民认同民主价值,掌握参政的能力和技术,从而为巩固和改善民主制度服务。对于尚未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公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公民实现由权威主义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转变,包括树立民主理想和价值观,养成民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起步和顺利完成。中国目前应该还处于第三阶段,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树立民主理想和价值观,养成民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重点应该是培育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把人们从臣民意识和革命幻想中解放出来。
7、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将公民意识教育提上日程,估计今后中国在公民教育方面会有哪些发展?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中共的报告不必太认真,因为中共从来都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而且中共的报告总是充满语言陷阱,可以做多种解释的,他们可以随时翻脸不认账,无论怎么做无碍于其“永远正确”。比如上面这一句话,由于在“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的定语,这就使得这些语词都可能远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前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质上就可能只是“奴隶意识教育”的同义语了。尽管如此,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改进我们都应该表示欢迎,所以我愿意对中国未来的公民教育进行谨慎的乐观预言。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学校,而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又是教材。应该说近年来中学教材的改革在总体上是进步的,如果未来中小学教材进一步朝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方向修改的话,那么数年之后,新的一代也许会在公民意识上有较大的提高。另外,虽然指望全国范围内的大幅度教材修订不太现实,但由于现在允许各地区自选教材,所以不排除出现个别优秀教材从局部地区试用向全国拓展的可能。比如前面说过的《新公民读本》,如果该书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使用的话,应该会对中国的公民教育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教材改革之外,考试改革也是对学校影响非常巨大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政治课的考试成绩在中学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有些地区和专业甚至取消了政治科目的考试,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对于腐朽落后的事物来说,淡化它就是一种进步。未来中学教育中政治科目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下降,甚至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消政治科都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在中学理科升学考试已经取消政治科目多年的情况下,研究生考试中仍无论文理都要考政治,这实在是毫无道理的。能否取消研究生入学的政治科考试,将成为判断中国政治意识形态风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8、公民教育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如何?
社会转型的目标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社会的公平化和文化上的自由和文明化,所有这些都跟公民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公民教育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无法真正实现。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公民的政治态度和参政能力是公民素质的主要内容,它们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而是需要培养和教育。民主制度面临的一个悖论就是:民主制度将权力交给公民,而公民又需要教育和训练。阿尔蒙德曾将起源于西方文化的民主称为“一整套如此脆弱、如此复杂和如此微妙的安排和态度”,认为这是没有民主传统的非西方国家人民不易掌握的。诚然,我们不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接受不了民主,没有民主传统并不是拒绝民主的充分理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没有充分有效的公民教育和由这种教育培养的优秀公民,就不会有顺利的民主化,也不会有民主制度的健康运作。在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公民的民主教育尤为重要。公民意识与市场经济也是相互耦合的。市场条件下所要求的经济人角色的另一面,就是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人,也就是公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要求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要求遵守游戏规则;都提倡理性的行为方式、宽容和妥协的态度以及要求掌握讨价还价的技巧。当然,全面的公民教育也需要在社会转型尤其是政治转型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总之,为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虽然目前开展公民教育的条件尚比较欠缺,但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中国公民读本》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后来者能够在此基础上写出更好的作品,并将之投入教育实践。
2008年5月
注:由丛日云先生主编的《中国公民读本》 于2006年4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读者可以在书店或者网络书店购买。
1、《中国公民读本》是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公民基本知识的图书,您作为本书的编委,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出版的具体过程。
准确地说,《中国公民读本》是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以来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绍公民常识的图书。几年前网上流传着李柏光著的《中国公民常识》一书,跟本书颇有类似之处,遗憾的是该书没有正式出版。本书的出版也经历了不少曲折。一开始它其实是出版社主动约稿的。2001年,中共中央出台了一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公民道德方面的著作成了国内出版界的一个热点。某出版社也打算赶一下潮流,而且要别出心裁,即超越公民道德的层面,全面论述公民的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于是将《中国公民读本》的出版列入了该社的近期出版计划之中(而且据说是重点规划),然后才去找作者。由于丛日云教授在国内政治学界以思想开放著称,加上他对公民教育也比较关注,曾经写过一些论述公民教育的文章,比如《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所以大约在2002年底,负责该书的编辑找到了丛日云教授,请他编著该书,要求半年内完稿。丛教授考虑到这毕竟是一件值得努力的好事,所以虽然感觉时间比较紧,还是答应了下来。2003年初,丛教授组织人手开始写作,到6月份按期写出了初稿。但初稿交出去以后,却很久没有下文,最后的结果是出版社取消了该书的出版计划,为此而不惜赔偿违约金。推想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出版社收到初稿后发现其基本思路与理念远远超出了出版社所能够承受的范围,所以主动取消了出版计划。二是出版社虽然愿意出版,但书稿送审后迫于有关部门的压力而被迫取消出版,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有些作者对此书的出版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但丛教授一直没有放弃努力。2005年下半年,丛教授与另外一家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谈到此书,此书的出版重新被提上日程。2006年初,《中国公民读本》终于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然而,由于有前车之鉴,所以该社并未对此书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而是非常低调,使得这本具有相当历史意义的书未能产生其应有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中国公民读本》主要给读者哪方面的知识?
《中国公民读本》是一本普及性的图书,主要介绍现代公民常识尤其是政治常识,基本思路是围绕现代公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关系,阐述一种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该书共分九章,章名分别是“我是公民”、“我是中国公民”、“我与国家”、“我与法律”、“我与政府”、“我与公民社会”、“我与社区”、“我与公民同伴”、“我是世界公民”等。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尝试通俗地阐释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政治观念,也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离我们理想的公民读本差距还很远。但尽管如此,我们自己对它是非常看重的,正如丛日云教授在后记中所说,“我自己将这本书的价值看得高于我以前写的任何一本书。”
3、请介绍一下中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公民教育的发展历史?
据李慎之先生回忆,30年代一些学校还开设过公民课,主要讲解政府的权力、责任,公民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等,对中国的民主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激化,以党派立场为轴心的意识形态灌输成为主题,公民教育就消失了。1957年,曾有人提出在学校开设公民课,也有人提出学习苏联开宪法课,但响应者廖廖,有的还被打成了右派。从此,公民课和公民教育在中国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了。这几十年来,中国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最明显的体现是从小学到大学直到博士研究生的各类公共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及其相关的活动,而师范院校的政教专业主要目标则是为这类课程培养师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宣传当前执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这是革命时代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和强化党的意识形态,成为忠诚的革命者。这种教育传统在建国后又延续了下来。直到近十多年来,公民教育才重新为人们所关注,但仍远未成为政治教育的主流。与《中国公民读本》的出版差不多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新公民读本》,这套八册系列的丛书,以其内容全面体现了公民教育的框架,被学界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该书目前已经在部分中小学校试用。虽然该套丛书的内容还存在一些缺陷,但相比于以前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本来说还是值得赞许的,不过该书目前的影响范围仍然有限。
4、中国目前公民社会建设的总体情况如何?
近10多年来,中国公民社会确实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公民社会。比如今年1月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中国已进入公民社会》。本人认为,如果把公民社会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话,那么,从硬件方面来看,中国可能已经达到公民社会的标准了,然而从软件方面来看的话,中国离公民社会恐怕还有一段距离。所谓公民社会的硬件标准,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中产阶级的规模、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等,而所谓软件标准则主要是指公民素质尤其是公民精神。如果只是在收入上达到中产阶级的标准,而在精神上仍然停留在臣民意识上,这样的人是很难称之为公民的。学术界曾经争论过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区别,因为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所以有些学者否认二者的区别,如果这二者确实有区别的话,我想主要就在于是否具有公民意识的区别,或者用另外一个术语来表示,是否具有足够的“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是一个超越于传统的“公域”和“私域”二分法的概念,在公民社会的语境下,需要一个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第三领域,即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中国目前的公共空间比以前有所扩大,但是相比于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来说还是显得非常不足的,需要大力扩展。公共空间不足的原因,除了当局的大力打压之外,公民意识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力加强公民教育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5、今日中国教育与公民社会建设存在哪些不相称的方面?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视政治教育的国家之一。在从小学直到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都硬性规定了政治教育的大量教学时间。但是,中国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当中少有的没有真正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在民主国家,所谓政治教育就是公民教育。在西方,普遍具有悠久的政治教育传统,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联邦德国,再次是法国、英国等。但是在中国,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所开设的政治教育类课程,不仅不能适应建设民主政治和培育公民文化的需求,其中大量内容还与其相矛盾。首先从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接班人”,换句话说就是培养某一意识形态的奴隶,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其次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党的意识形态、方针政策为主,而公民教育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价值观和人格、公民的政治与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再次从教育的方式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而公民教育则强调互动、平等与个性。近年来,中学政治课的改革使得它对中学生的毒害已经有所减轻了,但是承担政治教育任务的不仅是政治课,语文、历史等科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两门科目的说教更隐秘,所以其毒害更大。尤其是历史课(其中又以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为甚),已经成为政治教育的主要工具,毒害了无数大中学生。近年来青年一代在一些事件中的表现,让很多人大失所望,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启蒙已经失败”。我虽然没有这么悲观,但是也不得不认识到党化教育仍然很有效,启蒙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前青年一代的主要问题是民族主义上升,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近代史的认识受到了中共的误导,还有一个值得忧虑的地方是他们对改革开放之前的那几十年历史缺乏反思,这同样是由于中共不愿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总之,历史教育已成为影响人们政治观念的重要渠道,未来的公民教育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着力清除中共的错误教育所造成的毒害。
6、中国今日急需从哪些方面加强公民教育?
民主和法治是外在的制度体系,它们需要内在的公民文化与之相适应。没有公民文化的充分发育,民主和法治就不能真正巩固,也不能健康地运作。公民教育的核心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正确的民主和法治观念。在民主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教育的具体任务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在民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得到巩固的国家,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在向民主过渡的初期,往往在制度上建立了民主,使公民获得了参政权,但公民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时候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公民认同民主价值,掌握参政的能力和技术,从而为巩固和改善民主制度服务。对于尚未实现民主化的国家,公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公民实现由权威主义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转变,包括树立民主理想和价值观,养成民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起步和顺利完成。中国目前应该还处于第三阶段,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树立民主理想和价值观,养成民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重点应该是培育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把人们从臣民意识和革命幻想中解放出来。
7、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将公民意识教育提上日程,估计今后中国在公民教育方面会有哪些发展?
首先我想说的是,对中共的报告不必太认真,因为中共从来都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而且中共的报告总是充满语言陷阱,可以做多种解释的,他们可以随时翻脸不认账,无论怎么做无碍于其“永远正确”。比如上面这一句话,由于在“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的定语,这就使得这些语词都可能远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前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质上就可能只是“奴隶意识教育”的同义语了。尽管如此,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改进我们都应该表示欢迎,所以我愿意对中国未来的公民教育进行谨慎的乐观预言。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学校,而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又是教材。应该说近年来中学教材的改革在总体上是进步的,如果未来中小学教材进一步朝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的方向修改的话,那么数年之后,新的一代也许会在公民意识上有较大的提高。另外,虽然指望全国范围内的大幅度教材修订不太现实,但由于现在允许各地区自选教材,所以不排除出现个别优秀教材从局部地区试用向全国拓展的可能。比如前面说过的《新公民读本》,如果该书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使用的话,应该会对中国的公民教育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教材改革之外,考试改革也是对学校影响非常巨大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政治课的考试成绩在中学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有些地区和专业甚至取消了政治科目的考试,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对于腐朽落后的事物来说,淡化它就是一种进步。未来中学教育中政治科目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下降,甚至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消政治科都是有可能的。事实上,在中学理科升学考试已经取消政治科目多年的情况下,研究生考试中仍无论文理都要考政治,这实在是毫无道理的。能否取消研究生入学的政治科考试,将成为判断中国政治意识形态风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8、公民教育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如何?
社会转型的目标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社会的公平化和文化上的自由和文明化,所有这些都跟公民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公民教育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无法真正实现。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公民的政治态度和参政能力是公民素质的主要内容,它们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而是需要培养和教育。民主制度面临的一个悖论就是:民主制度将权力交给公民,而公民又需要教育和训练。阿尔蒙德曾将起源于西方文化的民主称为“一整套如此脆弱、如此复杂和如此微妙的安排和态度”,认为这是没有民主传统的非西方国家人民不易掌握的。诚然,我们不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接受不了民主,没有民主传统并不是拒绝民主的充分理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没有充分有效的公民教育和由这种教育培养的优秀公民,就不会有顺利的民主化,也不会有民主制度的健康运作。在没有民主传统的国家,公民的民主教育尤为重要。公民意识与市场经济也是相互耦合的。市场条件下所要求的经济人角色的另一面,就是民主制度下的政治人,也就是公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要求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都鼓励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要求遵守游戏规则;都提倡理性的行为方式、宽容和妥协的态度以及要求掌握讨价还价的技巧。当然,全面的公民教育也需要在社会转型尤其是政治转型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总之,为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虽然目前开展公民教育的条件尚比较欠缺,但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中国公民读本》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后来者能够在此基础上写出更好的作品,并将之投入教育实践。
2008年5月
注:由丛日云先生主编的《中国公民读本》 于2006年4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读者可以在书店或者网络书店购买。
发表评论